仍喜歡持有書籍的感受;指尖對於紙張流動的觸感、彌新或久置而潮的氣味、泛黃或斑駁的內頁;書籍的體驗,仍有她無可取代的藝術性。
當書本不只是資訊傳達的手段,而是種創作媒材——藝術家書籍(Artist’s Book)所要傳遞的思想就更耐人尋味。
本想做後疫情專題而採訪 PAPER MATTER|Artists' books Atelier 創辦人 蔡胤勤,透過他,認識了「藝術家書籍」。大家可能對於「藝術家書籍」不太熟悉,其實我也是。在撰寫的過程中,總是需要反覆查找與延伸閱讀,也因為這樣,意外地把自己過去曾觀看過的展覽串連起來,感覺很特別。
我想,就算忘記藝術家或作品的名稱,只要觀看作品所獲取到的感動沒有消失,那件作品的影響力就停留在某處,可能是腦中的一幕,可能是心底的邊邊角角,待未來哪天再次被喚醒。
書籍作為媒材,似乎還年輕;但換個角度,書本對於任何人,應該都是在熟悉不過的吧?我仍喜歡翻書的感覺,仍喜歡書籍帶給我的觸感與氣息。藝術家書籍也是,內容無論從個人經歷到未知探索、時代記憶下的傷痛表述,抑或是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,各方各面都彷彿為了觸發每個觀者的神經而誕生,是件透過感官閱讀的產物。
同翻閱一本書,總能找著意義;每個表達,其背後的動機亦賦予內涵。
《Le Lycée Chases》記錄了18位於1931年就讀維雅納一所猶太高中的學生,他們皆死於二戰集中營。
這18位學生的頭像被放大並多次複製及裁減,最後印在奶油色的聖經紙上。18張朦朧且充滿陰影的面容如鬼魅般呈現,這些血肉模糊的笑容引導觀者去反思這些年輕人的命運。
書籍作為媒材,似乎還年輕;但換個角度,書本對於任何人,應該都是在熟悉不過的吧?我仍喜歡翻書的感覺,仍喜歡書籍帶給我的觸感與氣息。藝術家書籍也是,內容無論從個人經歷到未知探索、時代記憶下的傷痛表述,抑或是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,各方各面都彷彿為了觸發每個觀者的神經而誕生,是件透過感官閱讀的產物。
同翻閱一本書,總能找著意義;每個表達,其背後的動機亦賦予內涵。
以下紀錄我比較喜歡的幾件藝術家書籍:
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Boltanski
《Le Lycée Chases》記錄了18位於1931年就讀維雅納一所猶太高中的學生,他們皆死於二戰集中營。
這18位學生的頭像被放大並多次複製及裁減,最後印在奶油色的聖經紙上。18張朦朧且充滿陰影的面容如鬼魅般呈現,這些血肉模糊的笑容引導觀者去反思這些年輕人的命運。
法國藝術家 Sophie Calle
《The Blind》是藝術家透過採訪的方式,紀錄先天性失明者「想像中最美的畫面」及後天失明者「最後一幕景象」為主題,並將受訪者的肖像、受訪者的回答,以及藝術家根據受訪者的形容所拍攝的照片、點字卡作為書籍的內容。
《The Blind》是藝術家透過採訪的方式,紀錄先天性失明者「想像中最美的畫面」及後天失明者「最後一幕景象」為主題,並將受訪者的肖像、受訪者的回答,以及藝術家根據受訪者的形容所拍攝的照片、點字卡作為書籍的內容。
比利時藝術家 Marcel Broodthaers
《Atlas》這本長寬不到四公分的小型地圖集,內容按字母收錄了32個不同國家的地形。然而,這些國家的地貌皆以黑色呈現且大小相等。

—
Paper Matter為台灣首個致力研究推廣藝術家創作書(Artists’ books)的美學、實踐與知識建構的藝術單位,近年來持續在兩岸三地透過講座課程與工作坊等計劃,重新發掘書籍╱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能動,以及探索此媒材在亞洲區域發展的未來可能。
《Atlas》這本長寬不到四公分的小型地圖集,內容按字母收錄了32個不同國家的地形。然而,這些國家的地貌皆以黑色呈現且大小相等。

—
Paper Matter為台灣首個致力研究推廣藝術家創作書(Artists’ books)的美學、實踐與知識建構的藝術單位,近年來持續在兩岸三地透過講座課程與工作坊等計劃,重新發掘書籍╱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能動,以及探索此媒材在亞洲區域發展的未來可能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