塵歸塵土歸土
你本是塵土,仍要歸於塵土。
本色美術館,位於蘇州市吳中區,當期為宋陳個展《土地治癒》。
特展位於美術館二樓,從大廳櫃檯到展廳的過程,是幽與漫的大氣。
展覽分為幾個區塊,首先映入眼簾是藝術家 宋陳於2017年創作的《土鳳凰》;一座大型裝置在挑高的空間裡,宛若翩翩起舞。此作品以中國重要符號鳳凰為主體,藝術家表述以傳遞「天命」的觀念,啟示大眾反觀天地還報自然的創作理念。
與《土鳳凰》相對的位置所播映名為《殤土》的錄像作品,紀錄藝術家尋找「受傷的土壤」標本的過程。其實這支影片給我的感覺有些造作,更欣賞藝術家其他系列的作品,比較有詩意。
這樣的開頭與呼應,或許是策展人杜曦雲開宗明義的一種手法,層層展示去引導觀者思考:以泥土為創作媒材所要含括的各種念頭。
也因此,關注藝術作品上的一抹泥、一抹土,都能與鄉土之情相連思考。
宋陳,《天地開闔》,泥土與綜合材料,2014
藝術家的許多系列創作都給予震撼感受,對我而言,那已經跳脫色彩或技法,而是種“原來泥土可以有這樣的姿態”的呢喃。
當作品概念聚焦於孕育萬物之母的正負能量的反思,仍有很多引人入勝的刻畫,比如說《土宇系列》、《土上水墨系列》彷彿都能看見對土地的敬意與崇拜。透過展覽的燈光安排及觀賞動線,整體水準令人感到舒適同時發人省思。
幾個展間的沈思,最後是出口前的「土壤嬰孩」這件巨型雕塑,藝術家使用收集來的受傷土壤來推疊她的創作理念。
繞著作品走一圈,然後看著一罐罐陳列在旁的土壤標本;我寫下了這些文字:
宋陳,《殤土·土壤嬰孩》,病態土壤,2019
在考古活動中,挖掘歷史文明脈絡
在生態研究中,揭示過往病源變異,
在各種人類足跡中,土壤確實無聲地見證當代的遭遇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