暖陽親吻木頭的沈穩,樹影裝飾樸實的咖啡色,還有天際線的牛奶藍,一切都是靜靜的好。
這座穀倉建於1941年,為太平洋戰爭儲糧所設。木作斜撐結構,及糧倉內仍可見當時運用沙、土、穀殼及海菜粉建構的牆面。穀倉內的一屋一瓦、修復的痕跡都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樣子。
碾米機械
一樓空間以中央樓梯為界,分為保留完整的稻穀存放區六間,以及展示碾米機械、傳統農具如打穀機、木製風鼓等的空間兩部分。其中最特別的是「編竹夾泥牆」,聽著老人家逗趣的說,這面牆比米勒的拾穗更值錢。
編竹夾泥牆
其實不管這些老東西還是解說中的老人家,都是迷人的。在有時代的建築裡,感覺時間暫停;聆聽歷經時代的人,獲取的是還有生命的文化財。
可參觀的部分今天就不多說了,接下來特別介紹的是非開放參觀的二樓空間,就先很不專業的稱它為倒米的地方吧。從中央樓梯走上來,看到光線流進來的感覺真的很奇妙,好像回到離開很久的小閣樓,準備翻找阿公送的初版故事書一樣雀躍。
一根根交錯排列的木條下,是徵糧背面的供給與剝奪。老人家說,當初的人就是爬上樓梯站在這裡把米倒入穀倉,但有些老農夫腳也沒站穩,就摔了下去。你看,這樣的高度,如果底下的稻米很多,那還好。沒有米的話,摔斷一條腿都有可能。
可能真有不少老農夫跌傷,日本人後來建造了一個輸送帶,每每運來繳給政府的米,只要秤好放入,就會被歸類到所屬品種的倉庫中。
紅色箭頭標示的輸送帶將米往上運,連接到剛剛看到的地方,再根據品種落至所屬的庫房。
每間存放不同品種的倉庫,都依米量放置木板擋著。
下方的小口連接著將米輸出的軌道(現在都看不到了)。
日式穀倉在我的記憶中,一直在那裡。我沒有想過她哪天會不見,更沒有去注意過保存這座建築的意義。直到最近聽到媽媽說,我真的很怕哪天一把火把這裡燒了,那麼這些可貴就再也沒有了。或許是因為人,我才開始動筆,也才感受到物的強大與堅定,就像她歷經921大地震,剝落的幾片屋瓦,就像盤腿坐著的素襟女子,輕撫著髮髻上意外散下的白髮梢。
我還是挺喜歡這條25年印象中毫無改變的街道,矮小的平房,總是緩慢的車輛或行人,偶爾出來曬太陽的台灣土狗。穀倉在這條街上稍微顯得莊嚴,遺世獨立。
坐在這裡打完這篇有點漫不經心的紀錄,看著修復過的木製窗戶,陽光的溫度讓人特別慵懶,桌上的打字機特別懷舊,那些新舊共存藏有幾世代的人的參與;還有一段段淺白、銘心的小故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