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個擁有慣性批判性思維的觀影者,有點討厭。不同於其他影評會先敘述內容,然後附上自己的觀點或是闡述電影劇情的弦外之音,我只是從故事本身點到點的好奇心隨意的延伸,然後毫缺乏系統性地記錄我的無知、我腦中的疑惑還有真真切切的感受。
英國女王
不知道為什麼我在查維多莉亞女王時,一直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,想到提姆波頓的仙境夢遊,想到紅心皇后與白皇后。
英國文學
整部片我一直想到英國文學,女王說他的兒女永遠想著鬥爭,還有皇室內每一個人心心念念都是對於權力的貪婪。不由自主地又聯想到王爾德。
歷史vs.野史
看這部片時,我一直想到中國古代的女皇帝,在古裝劇裡面也有一些類似的情節,野史有時候確實比歷史讓人容易產生關注,或許是八卦的心態。
帝國掠奪
大英帝國的掠奪是一種侵略性的野蠻,一體多面,我曾經跟一個念文化保存的好朋友在這個議題上僵持不下。如果說帝國侵略對於文物、珠寶、所有有價之物的掠取是一種野蠻,當然還有戰爭時期對於國家建築的破壞也相當可惜。但另一方面對於文史資料、藝術的保存以及文化紀錄,我覺得大英博物館真的做得很好。
始終想不起來,電影一開始想到的觀點,後來預告片提醒我在影片一開始滑入腦中的兩個名詞,所謂「文明」以及何以稱作「野蠻」?
電影中,穆罕默德說英國人野蠻。管家說印度人野蠻。文明的定義,野蠻的看法,往往針對立基於不同文化下的切入點,我們指稱的文明講地是生活上硬體的進步、思想上的開放、文化的拓展與貴族的社交生活,然而在不同背景和環境下產生的文化與文明的見解卻不是一般。
孤獨
電影中比較觸動我心的部分是所謂的孤獨,當人處於孤獨而不是孤單時,所渴求的到底是什麼?所有宣傳都標榜這是一段忘年之交,是一場超越種族的美好友誼,但我卻相當不喜歡男主角這個角色,稍微換位思考,若我是帝國主義下殖民地的奴隸,我是否會這樣以歡喜、榮譽的心態奉上那枚金幣?再換一個角度,如果我是女王,我心愛的人還在身邊,我不是如此孤寂,我又怎麼會渴望朋友?
生命有何目的,有何意義。
所有貴族都嚴厲地指責女王「破壞規矩」,若身為貴族成員,我想我一樣會質疑女王的判斷,在那個年代甚至現代,到底哪裡沒有歧視?世界上,無一處不存在階級制,拜託,連坐個飛機都有所謂階級的隱性劃分好嗎?
最後,劇中引用了Rumi的詩,看了他的詩集後其中有一首詩我很喜歡。
When the rose is gone and the garden faded
you will no longer hear the nightingale's song.
The Beloved is all; the lover just a veil.
The Beloved is living; the lover a dead thing.
If love withholds its strengthening care,
the lover is left like a bird without care,
the lover is left like a bird without wings.
How will I be awake and aware
if the light of the Beloved is absent?
Love wills that this Word be brought forth.